一个人在黑夜里寻找(散文诗一个人在黑夜里寻找的作者)

一、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是什么意思

顾城(1956年9月24日-1993年10月8日),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诗人,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其诗《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身后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作品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墓床

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

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

下边有海,远看像水池

一点点跟我的是下午的阳光

人时已尽,人世很长

我在中间应当休息

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

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1988年1月

田埂

路是这样窄么?

只是一脉田埂。

拥攘而沉默的苜蓿,

禁止并肩而行。

如果你跟我走,

就会数我的脚印;

如果我随你去,

只能看你的背影。

1980年6月

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小巷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试验

那个女人在草场上走着

脚边是短裙

她一生都在澄蓝的墨水中行走

她一生都在看化学教室

闪电吐出的紫色花蕊,淋湿的石块

她一生都在看灰楼板上灰色的影子

更年长者打碎了更长的夜晚

在玻璃落下去的时候,她笑

和这个人或那个人

把生活分布在四周

她点燃过男孩的火焰

1984年10月

在深夜的左侧

在深夜的左侧

有一条白色的鱼

鱼被剖开过

内脏已经丢失

它有一只含胶的眼睛

那只眼睛固定了我

它说

在这深潭的下游

水十分湍急

服从魔法的钢钎

总在绝壁上跳舞

它说

所有坚强的石头

都是它的兄弟

1982年6月

错过

隔膜的薄冰溶化了,

湖水是那样透彻,

被雪和谜掩埋的生命,

都在春光中复活。

一切都明明白白,

但我们仍匆匆错过,

因为你相信命运,

因为我怀疑生活……

感觉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熔点

阳光在一定高度使人温暖

起起伏伏的钱币

将淹没那些梦幻

桔红色苦闷的砖

没有一朵花能在土地上永远漂浮

没有一只手,一只船

一种泉水的声音

没有一只鸟能躲过白天

正像,没有一个人能避免

自己

避免黑暗

1984年9月

弧线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

一枚分币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

懂事年龄

所有人都在看我

所有火焰的手指

我避开阳光,在侧柏中行走

不去看女性的夏天

红草地中绿色的砖块

大榕树一样毛森森的男人

我去食堂吃饭

木筷在那里轻轻敲着

对角形的花园

走过的孩子都含有黄金

1984年3月

二、散文诗一个人在黑夜里寻找的作者

对,作者是宋湘波

《一个人在黑夜里寻找》作者是流浪者宋湘波

宋湘波毕业于重庆工商大学,流浪是因为自己喜欢而选择

10月10日,一段“前财经记者流浪街头”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视频中这位流浪汉自称是原重庆时报财经记者宋湘波,自曝与马云吃过饭,还晒出合影。采访过20多位中国富豪。如今却拖着行囊露宿街头,宋湘波回应流浪的原因,并不是生活所迫或者落魄所致,他还在视频中称享受流浪的自由。他的行为引起网友们的关注,一名经济学大师,出来体验生活了

三、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这首诗全文

出自:顾城[近代诗人]《一代人》。

原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全诗只有两句,且诗中出现的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现象:黑夜、眼睛、光明。正因如此,使得这首诗歌具有了深思的魅力。两句新奇的组合,看似相悖的转折,蕴含着奇妙的合理性。

《一代人》是朦胧派诗人顾城于1979年在北京所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流传较广。它抒发了一代人的心声,也寄托了一代人的理想与志向——历经“黑夜”后对“光明”的顽强的渴望与执着的追求。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写作时间

这首诗作于1979年4月,发表于《星星》1980年第3期,后收录于作者诗集《黑眼睛》。文化背景

西班牙诗人洛尔迦在《西班牙宪警谣》一诗中写道:“在这白金的夜里,黑夜遂被夜色染黑。”作者顾城可能受到此诗影响而写了此诗。

时代背景

从作者的生活历程看,“文化大革命”是顾城写下这首诗的背景,尽管事实上文革政治运动早已淡化,但是在经历过得人的脑海里,“文化大革命”依然是一个现在进行时,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

全诗只有两句,且诗中出现的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现象:黑夜、眼睛、光明。正因如此,使得这首诗歌具有了深思的魅力。两句新奇的组合,看似相悖的转折,蕴含着奇妙的合理性。

这种相悖的逻辑正是这短短两句诗的精华所在。这种相悖是在两个层面上的。

第一个层面是诗歌整体的意象呈现方式与人们日常经验中它们的呈现方式相悖。这主要集中在眼睛的意象上。在茫茫的黑暗里,眼睛是唯一的明灯。在人们的经验中,眼睛始终是透明的象征。然而,诗中的眼睛却是“黑色的眼睛”

。这是诗人心中的感受,也是诗人的深刻反思。这感受是撕心裂肺的创痛,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沉淀。这反思是沉重的,后面潜藏着巨大的恐惧。而这些又都指向了“黑夜”——那个时代的背景。

第二个层次的相悖是诗歌内在的相悖。这主要集中在“光明”这一意象上。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那样深沉的黑夜,诗人要寻找光明。

诗人正要用那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这是诗人奏响的反叛黑夜的一声号角。这个层次也是这首诗歌的主旨所在:诗人不仅要反思黑夜般的过去和倾诉心中的苦痛,更要寻觅。

顾城(1956—1993),男,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一个诗人之家,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顾城17岁开始写作生涯,给各个报社杂志投稿。1987年开始游历欧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隐居新西兰激流岛,过自给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谢烨随后不治身亡。

1987年之后是其诗歌创作的后期。出国后的顾城几乎停止了对自己诗歌的任何抄整工作,他也越来越感受到写诗对他而言是一种最为基本的纯自然的生命现象。

他的诗会随手写在任何地方,旧报纸上,废纸上都可以见到,他自己1992年在德国时说过:“我在岛上写得非常好,有时间便能写,总是有感觉的”,“但保留就有些无所谓了,也没地方放”。他也曾说自己的诗十有八九都是“写了就没了”的。

诗人自认为这个时期的作品才是他最好的作品,最有感的作品,他在自己人生最后的这段岁月里完全是处于“无我”的状态,完全独立自己于时世之外,跟从的是梦、是思、是灵感,诗歌语言及其意象有一种破碎之美,从其表象上又好像回到了刚开始写诗的状态,只是少年时他在建立童话世界,现在,他在建造一座更奇幻的梦幻城堡。

然而,不论如何分期,童话之美,一直贯穿他的整个创作,这点是我们在阅读和分析顾城作品的时候不能放弃的。即便是后来,他依然是以儿童的眼光在打量这个世界,只是那时他已经有了一个成人的身躯和沉重的心,他对童话之美的追求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乃至于成年后还执着于去一个小岛上建立自己的乌托邦。

四、一个人在黑夜里寻找谁写的

根据您的描述,我猜测您想问的是《一个人在黑夜里寻找》这首散文诗的作者。这首散文诗的作者是宋湘波。宋湘波是财经记者,曾经的少年作家,据说,其中《一个人在黑夜里寻找》还获得了2004年年度散文诗,宋湘波自述,如果有人能找到那个选本,一定能够看到我宋湘波的名字。

关于本次一个人在黑夜里寻找和散文诗一个人在黑夜里寻找的作者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猜你喜欢